1944年,文森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那不勒斯家庭。那一年,他家12公里外的维苏威火山发生了爆发,其正是埋葬过庞贝古城那一座。
文森特在12岁时退学,后去往街边表店打工,这一时期他学到一些基础钟表技术。后来,17岁的他离乡前往钟表王国——瑞士,并辗转于多家公司。1972-1977年间,经验丰富的他开设了一家名为Crans-sur-Sierre的表店。
表坛新秀
文森特对制表史研究颇深,因此他也常常反思传统。1977年,文森特决定打破过去的机芯样式,制作出将元件平铺开来的狭长轮系,令所有运作环节一览无遗。
其实过去不乏狭长机芯,但文森特的作品不仅完善了垂直上链机构,更大幅简化了机械结构,一举去除冠状轮、离合轮, 复位弹簧以及传统上链机构中的棘轮,螺丝也减为四个。在以复杂为美的时代,文森特的作品无疑是标新立异的。
尽管这枚机芯获得了当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金奖,但却少有品牌对这一作品动心。文森特连连碰壁后遇到了昆仑表的创始人René Bannwart,而他只用了几个小时便决定采用文森特的独家创作,随后在1980年昆仑表25周年之际以此为基础开辟出Golden Bridge 金桥系列。
看起来非常简单,但设计起来却相当之难,”文森特回忆道,“我必须先做出特殊工具才能着手创作。没有什么是现成的,如同在中世纪一样。”
众所周知的是,金桥系列随后发展成为昆仑表的代表系列以及重要支柱。
争论不休
陀飞轮是每个制表师的必修课,而文森特自然不会满足于重现经典。1980年代,他认为陀飞轮的夹板阻碍了机械美感,因此潜心钻研去除之法,但当时并无太多参考对象。
1930年代,德国格拉苏蒂制表学校教师Alfred Helwig在飞行陀飞轮上的尝试。
执拗的文森特最终成功打造出如同悬浮般的飞行陀飞轮,这一作品的平衡摆轮在框架内作偏心旋转而非与框架同轴,专家们便认为这个装置应当被归入卡罗素范畴。
“只要仔细阅读陀飞轮的专利描述,我们就能看到宝玑先生并没有规定平衡摆轮必须居於框架中轴。”文森特如是说。
直至1989年,宝珀与之合作推出了一款飞行陀飞轮腕表,在当年创下5项纪录。这一来自制表大厂的认可也令文森特心怀感激。
虽然争议之声依然不绝于耳,但天才有其独特的反击方式:2008年,文森特为宝珀再度打造出前所未有的一分钟卡罗素机芯。按照常理,卡罗素的周期往往为数小时之多,只有陀飞轮才能实现一分钟周期。这一作品无疑让那些守旧学者哑口无言。至于2013年登场的2322机芯则令陀飞轮与卡罗素同场竞技,再度震撼业界。
刚正不阿
文森特最崇拜两位先辈:一位是发明分离式擒纵机构的法国制表师Pierre Le Roy,他兢兢业业却没能得到应有的认可;另一位是发明经线仪的英国工匠John Harrison,他自学成才但总是受到质疑。
早年学习制表史时,文森特便察觉到这个圈子里许多人都不够诚实。他们可以出于营销目的而在创作中矫揉造作,批量制造应景作品。而文森特早早便下定决心要与其划清界限。
比如在精准度的问题上,从COSC到PP Seal设定了越来越高的标准。但文森特却认为,在石英机芯发明后的今天,机械机芯的精准度意义不大。数百年前在航海、探索、交通中没有太多选择,而如今人们对机械腕表的需求已有本质不同。
在文森特看来,所有的大复杂功能腕表都有些南辕北辙。要令腕表变得更精准,则必须做到更精简。部件越多,摩擦、误差也就越多。而擒纵结构亟待革新,平衡摆轮与游丝的物理性质是最大的局限。但如果有一天工匠们找到了更可靠的东西替代游丝与摆轮,而机芯也不再发出滴答声响,那时人们还会把它当做腕表吗?
文森特时常反思,同时也试图改变行业人才的晋升机制。1985年,他与同为制表师的斯文特·安德森共同创立了“国际独立制表人学会(AHCI)”,令新锐工匠能有机会获得他当年不曾有过的优越条件。从这一学会中走出了Philippe Dufour、Franck Muller、Urwerk、F.P. Journe等特立独行的制表品牌。
凭借过人的热忱、专注与偏执,文森特早已是公认的大师。他的脑中总在构思有趣的创意,其独立作品时而惊世骇俗,时而荒诞不经。对他而言,唯一的阻碍恐怕只是时间。
|